阻止电信诈骗,隐私计算会是一剂良方吗?|数据

  • 时间:
  • 浏览:
  • 来源:未知
阻止电信诈骗,隐私计算会是一剂良方吗?|数据

“当一个人在信息泄露后面临电信诈骗的风险,那么可以积极采取‘断卡’行动,阻止电信诈骗的发生,但现在的一个困难是,信息泄露后,银行和运营商并不掌握相关情况,它们并不知道哪些用户可能会被诈骗。”


富数科技副总裁、安全计算首席专家卞阳近日在接受南方日报、南方+记者专访时表示,运用隐私计算等技术构建电信网络诈骗风险预警模型,可以对客户交易行为实时风险监测分析,及时识别、预警和拦截电信网络欺诈行为,提升银行风控水平。


当前,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持续上升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。9月27日,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并通报称,夏季治安打击整治“百日行动”开展以来,会同有关部门拦截诈骗电话2.8亿次、短信4亿条,封堵涉诈域名网址81.9万个,实现立案数连续15个月同比下降。


反诈需平台间互联互通


卞阳介绍,在此之前,一些平台机构虽拥有大量数据,却无法能完全保障个人信息的百分百安全,与此同时,合规机构却拿不到更多有效数据来阻止电信诈骗的发生。


比如说,银行卡一般都会绑定手机号,一个诈骗电话从海外打进行,对个人来说很难判断真伪,对银行来说,转账是否存在欺诈行为,也会因掌握的信息不全而难下判断。


一些“蛛丝马迹”则为电信诈骗提供线索,比如转账对象是常用联系人,还是在很短时间建立起的联系,这些信息非常关键。


但基于信息安全的要求,各主体之间信息独立,难以形成闭环管理。而这个特征,往往会被犯罪集团利用,防不胜防。传统的反诈手段依赖于明文传输、数据汇聚等模式实现数据共享,但该模式维度单一、效率低下、范围受限,并且伴随着数据暴露的风险。


数据可用不可见


在富数科技看来,目前中国最大的数据库其实是运营商数据,公众所有的网络行为都在上面,运营商也会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保证隐私数据安全。但当有了隐私计算,数据可以在不出库的情况下为其它场景赋能。


银行和银行之间进行横向联邦,补充各方在欺诈类数据上数据量不足的劣势;其后在运营商等数据上完成纵向联邦,利用外部特征识别电诈客群。通过隐私计算进行异构数据联合建模,从本质上保护了数据安全,灵活便捷解决了多方数据联合建模的痛点。


“比如一个新开户的号码,马上就在频繁对方联系并接受转账;再比如,通话的位置信息显示,该地区是诈骗案聚集地,存在较大的风险,等等。”卞阳说,通过联合建模,可以找出一些对应关系,但又不至于泄露信息。


在最终效果上,通过大数据,可以直观了解当地的诈骗风险和命中效率;短信预警模板,实时向疑似受骗用户群体进行精准短信通知;标记恶意账户,通过运营商号码拦截接口对疑似受骗用户进行紧急封停;黑白名单管理,有效地避免欺诈重复发生。


反诈成隐私计算刚需?


2020年被称之为“隐私计算元年”,但隐私计算仅仅在医疗、金融等领域小范围落地,如何找到最迫切的应用场景,推动大规模落地?


“电信反诈是一个痛点,通过它可大力推动隐私计算快速落地。”卞阳说,如果隐私计算把金融、运营商等各个业务之间连接起来,就拥有一个数十万的庞大应用场景,隐私计算也会成为普遍采用的方式。


他认为,随着数字化越来越深入,隐私计算在金融领域率先落地并形成示范后,诸如车联网、社会治理、智慧城市等场景,也都需要多种类型的数据服务综合起来,最终形成隐私计算应用的网络效应。


卞阳也表示,在这个过程中,还需要各层加强对数据的监控稽核,提升数据质量;加大对高价值萃取后模型的依法合规开放共享,提升数据复用度,助力数据资产价值转化。


【记者】郜小平


【出品】南方产业智库


【作者】 郜小平


南方产业智库


    标签:
    [db:关键词]